曼陀罗花,学名Datura stramonium,花期通常在4-6月,以其独特美丽而神秘的色彩,吸引了众多花卉爱好者和医学研究者的关注。由于含有多种生物碱,具有强烈的致幻和麻醉成分,古代常被医药和巫术界使用,为其披上一层神秘色彩。
华佗,字元化,沛国谯人(现安徽亳州),是东汉末年的杰出医学家,尤以开创外科手术先河而闻名,被后世誉为“外科鼻祖”。在华佗的生平中,华佗以曼陀罗花为主药制成的麻沸散,并以麻沸散作为麻醉剂开展外科手术,成为华佗“外科鼻祖”名号的由来。
一、关于麻沸散来源的主要记载
据《后汉书·华佗传》记载:若疾发结于内,针药所不能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既醉无所觉,因刳破腹背,抽割积聚。又据《三国志·魏书·方技传》记载:“华佗,字元化,沛国谯人也”,“若病结积在内,针药所不能及,当须刳割者,便饮其麻沸散,须臾便如醉死,无所知,因破取。病若在肠中,便断肠湔洗,缝腹膏摩,四五日差,不痛,人亦不自寤,一月之间,即平复矣。”从古籍记载表述的“如果生病后针灸服用汤药的作用达不到患处时,就必须进行手术剖开切除,先让病人服下麻沸散,一会儿病人就像醉死一样没有知觉,华佗就动刀进行手术治疗。病患如果是在肠子里,就切开腹部进行清除,再进行缝合,并在伤口敷上药膏,四五天后伤口就能愈合不再疼痛,病人自己也没有了多大感觉,一个月左右伤口就能完全长好”来看,这是符合客观事实的。
此外,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在第78回《治风疾神医身死,传遗命奸雄数终》写到曹操患头风病头脑痛不可忍,遍寻良医治疗,然而终不见效。有官员向曹操推荐了华佗,文中说“华佗其医术之妙,世所罕有。但有患者,或用药,或用针,或用灸,随手而愈。若患五脏六腑之疾,药不能效者,以麻肺汤饮之,令病者如醉死,却用尖刀剖开其腹,以药汤洗其脏腑,病人略无疼痛。洗毕,然后以药线缝口,用药敷之;或一月,或二十日,即平复矣:其神妙如此!”《三国演义》中所言的麻肺汤,就是来自《三国志·魏书·方技传》中关于麻沸散的记载。
然而,华佗所创麻沸散的处方后来失传。后世虽然有人对处方进行了复原,但也有考证说这些都不是华佗的原始处方。业界流传较广的麻沸散配方据日本外科学家华冈青州考证由曼陀罗花1斤,生草乌、香白芷、当归、川芎各4钱,天南星1钱,共6味药组成。而来自唐代孙思邈编集的《华佗神方》一书中,麻沸散则由羊踯躅(闹羊花)3钱、茉莉花根1钱、当归1两、菖蒲3分组成。
二、关于曼陀罗花的历史记载和当代药理
宋代后的文献中屡有曼陀罗花的记载。宋代窦材撰写的《扁鹊心书》中有“睡圣散方”,由山茄花(曼陀罗花)、火麻花组成,共为末,每次服3钱,小儿只服1钱。书中说“人难忍艾火灸痛,服此即昏睡不知痛,亦不伤人。”明代李时珍亲自试服了曼陀罗花,在《本草纲目》中记载说:“相传此花笑采酿酒饮,令人笑;舞采酿酒饮,令人舞。予尝试之,饮须半酣,更令一人或笑或舞引之,乃验也”,“八月采此花,七月采火麻子花,阴干,等分为末。热酒调服三钱,少顷昏昏如醉,割疮灸火,宜先服此,则不觉苦也”;明代《外科十三方》中记载的“立止哮喘烟”,其主要药物也是曼陀罗花,这些实证的记载都进一步证实了它的麻醉性能。
据现代医学研究证明,曼陀罗花主要含莨菪烷类生物碱成分,其中东莨菪碱含量占总生物碱的80%,其余为阿托品与莨菪碱等,具有明显的镇痛和抗癫痫作用,对实验动物的气管黏液腺有抑制作用,能增强机体抗氧化能力,提高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力,调整机体的应急机能。当然,虽然曼陀罗花具有药用价值,但其强烈的毒性和副作用亦不容忽视,误食或过量使用可导致诸如口干,皮肤潮红,心率、呼吸加快,散瞳和步态不稳,烦躁, 谵妄,幻听,幻视,惊厥,甚至嗜睡、昏迷,严重的可引起呼吸和循环衰竭而死亡。
现代医学实验研究认为,曼陀罗花之所以能产生麻醉作用,主要来自其内含的有效成分东莨菪碱。
三、麻沸散的中医学原理
东汉末年,战乱频发,外科手术需求增多,麻沸散作为一种有效的麻醉剂,被广泛用于战场伤员救治以及民间疾病的治疗。在没有麻沸散之前,外科手术往往伴随着剧痛和更高的风险。麻沸散的使用,有效减少了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的痛苦,使医生能更加专注于手术本身,提高手术成功率。而华佗在治疗腹部积聚(肿块)时先让患者服用麻沸散,待患者进入深度昏睡状态后再进行手术的记载,也符合手术的基本流程。
从后世麻沸散的药物组成为曼陀罗花、生草乌、香白芷、当归、川芎、天南星6味药来看,符合中医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其中曼陀罗花含有麻醉成分能麻醉止痛;草乌则是毒性剧烈的散寒止痛药,不论内服、外用均具有很好的效果,但毒性极为剧烈,现代毒理学证明其中所含乌头碱作用于神经系统和心脏,使中枢神经系统及周围神经先兴奋后抑制,阻断神经-肌肉接头传导,其重度中毒症状可有阵发性抽搐、呼吸浅慢昏迷等,现代早已不再生用;白芷具有辛温解表、消肿排脓、祛风止痛等功效,现代中医多用于头痛鼻塞、疮疡肿痛等病症;川芎为活血祛瘀药,具有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的功效,特别擅长上行头目,有“头痛不离芎”一说,《神农本草经》记载说“主中风入脑,头痛,寒痹,筋挛缓急,金创,妇人血闭无子”;当归为补血药,具有补血、活血、止痛、润肠的功效,《神农本草经》记载说“主妇人漏下绝子,诸恶疮疡,金疮”;而天南星则有燥湿化痰、祛风止痉(痉挛)的功效,曼陀罗花配伍天南星能治人体痉挛,现代配伍常用于治疗癫痫和小儿慢惊风。综合来看,6味药配伍具有科学性,一方面取曼陀罗花、生草乌的麻醉镇痛作用,另一方面又配伍白芷、川芎、当归等防止呼吸衰竭、促进微循环,配伍天南星、白芷、川芎祛除其副作用如痉挛抽搐、神经抑制等副作用。
此外,现存最早的骨伤科专著、唐代蔺道人的《仙授理伤续断秘方》记载了整骨用麻醉药:“用大乌头……温酒服下。如未觉,再添二分药,酒下”;元代危亦林在《世医得效方》中提及 “草乌散,治损伤骨节不归案者,用此麻之,然后用手整顿”,并指出如果伤重刺痛手近不得者,可以追加服用曼陀罗花,服法是“诸骨碎骨折出自者,每服三钱,好红酒调下。麻到不识痛处……”术后“用盐汤或盐水与服,立醒”;明代王肯堂在《证治准绳》中首次使用了局部麻醉术,指出“川乌、草乌、南星、半夏、川椒为末,用酒调擦”;清代政府刊行的《医宗金鉴》中也记载了以乌头为主药的“整骨麻药”等。这些古文献对草乌(大乌头的一种)作为麻醉药的实践和记载,可以证实该方的科学性。
虽然麻沸散在华佗生前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应用,但由于历史原因,华佗生平行医经验和药物制作的书籍没有保留下来,麻沸散的具体制作方法已经失传,后世再也无法复原这一古代麻醉奇迹。
四、麻沸散的历史意义
麻沸散通过口服或外用,使患者进入麻醉状态失去痛觉,为进行外科手术创造了条件,这种方式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也是腹腔手术的先驱,对医学外科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华佗是有记载最早采用全身麻醉剂并成功施行腹腔手术的医学家,它的出现比西方使用乙醚、笑气等麻醉剂进行手术早了大约1600年,充分体现了中医在麻醉学方面的独到见解和实践。
关于华佗进行外科手术的记载,也被一些人否定,他们认为当时不可能做那样的手术,甚至否定历史上根本就没有华佗这一个人。当然,这些完全可能是某些人以历史虚无主义的理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科学进行故意抹黑和否定。可以明确的是,华佗所在的时代,当时进行手术具有较大的风险,存在探索和实验的成分,失败可能性也较大,但华佗做过这类手术是确定无疑的。从《后汉书》《三国志》中对手术步骤、手术当中的具体要求及术后护理等的描述来看都是合理而正确的。从史书和演义中关于手术的记载,如医师为司马师割去目上的瘤子、为关羽中箭毒的左臂刳肉刮骨等,说明当时进行手术已经常见。
千年后的今天,虽然麻沸散的原始配方及制作使用方法已经失传,但1804年(一说1805年)日本外科学家华冈青州就应用曼陀罗、草乌头等制成了“通仙散”并以此成功进行了乳癌根治手术,从而被誉为世界外科学麻醉史上的首创。但其实际应用晚于我国几百年,这也可以佐证麻沸散的科学性。
在中国上下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虽然《神农本草经》《列子·汤问》等古籍中有关于早期麻醉药物的记载,也有战国时期的扁鹊采用麻醉术为病人手术的故事,但麻沸散却是世界上最早有记载的、有具体配方和案例、有人物故事的、具有科学合理性的全身麻醉剂。
当代,中药麻醉剂在临床上得到了一定的应用。如以曼陀罗花为主的中药汤剂已成功转化为针剂,并进一步开发出新的中药麻醉剂如樟柳碱等。此外,鱼腥草、薄荷、蟾酥等中药材组合制成的局部麻醉剂也显示出良好的临床效果,可以用于各种手术过程中,包括但不限于心脏手术、骨科手术、神经外科手术等。
时至今天,每当看到美丽的曼陀罗花,就不由会想起华佗仙师,想起那些传奇故事,想起伟大先贤的绝世智慧和中华传统医学的伟大。
工作 QQ:379164472
电子邮箱:office@guoshi.ac.cn
办公地址:成都市金牛区西安中路62号
微信公众号
头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