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之善为医者,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
【原文】
古之善为医者,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又曰上医听声,中医察色[1],下医诊脉。又曰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2]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
【来源】
选自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一《论诊候》。
【注解】
[1]察色:运用望诊观察面色、神色。
[2]欲病:将要发病。
【语译】
古代善为医道之人,上等的医生能够医治国家,中等的医生也能医治人民,下等的医生只能医治疾病。又有这样的说法,上等的医生诊断时主要靠听声音了解病情,中等的医生诊断时主要靠观察神色,下等的医生诊断时主要靠诊脉。又有这样的说法,上等的医生主要治疗还未发作的疾病,中等的医生主要治疗将要发作的疾病,下等的医生主要治疗已经发作的疾病。
【阐释】
这段文字将为医之道区分了层次,分为上医、中医、下医三等,上医是最高层次,是医家的理想追求,也是医道的崇高境界。
早在春秋时期,秦国医官医和就提出了“上医医国,其次疾人,固医官也”的著名论断,体现出医家不仅仅关注治疗人的疾病,还有着“医及国家”的社会理想。医道不仅仅是能治病这么简单,在“治”的层面上体现出对人的实践能力、实践方式和实践目标的深邃思考,具有指导治理人际关系、治理国家的普遍性,因而医道通治道。在诊候上,孙思邈把“听声”归为上医的境界。古人有云“闻而知之谓之圣”,把听觉排在视觉之前,奉为至高境界的“圣”。日常用语中的“聪明”,也是耳聪先于目明。在治疗上,孙思邈认为,上医是“治未病”的,而“治未病”无疑需要对医道有着更为精深高妙的掌握。
工作 QQ:379164472
电子邮箱:office@guoshi.ac.cn
办公地址:成都市金牛区西安中路62号
微信公众号
头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