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是大医智库

导航

名句释义:古之善为医者,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

文章来源: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编写资料     发布时间: 2024-07-09 21:20

古之善为医者,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

 【原文】

 古之善为医者,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又曰上医听声,中医察色[1],下医诊脉。又曰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2]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

 【来源】

 选自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一《论诊候》。

 【注解】

 [1]察色:运用望诊观察面色、神色。

 [2]欲病:将要发病。

 【语译】

 古代善为医道之人,上等的医生能够医治国家,中等的医生也能医治人民,下等的医生只能医治疾病。又有这样的说法,上等的医生诊断时主要靠听声音了解病情,中等的医生诊断时主要靠观察神色,下等的医生诊断时主要靠诊脉。又有这样的说法,上等的医生主要治疗还未发作的疾病,中等的医生主要治疗将要发作的疾病,下等的医生主要治疗已经发作的疾病。

 【阐释】

 这段文字将为医之道区分了层次,分为上医、中医、下医三等,上医是最高层次,是医家的理想追求,也是医道的崇高境界。

 早在春秋时期,秦国医官医和就提出了“上医医国,其次疾人,固医官也”的著名论断,体现出医家不仅仅关注治疗人的疾病,还有着“医及国家”的社会理想。医道不仅仅是能治病这么简单,在“治”的层面上体现出对人的实践能力、实践方式和实践目标的深邃思考,具有指导治理人际关系、治理国家的普遍性,因而医道通治道。在诊候上,孙思邈把“听声”归为上医的境界。古人有云“闻而知之谓之圣”,把听觉排在视觉之前,奉为至高境界的“圣”。日常用语中的“聪明”,也是耳聪先于目明。在治疗上,孙思邈认为,上医是“治未病”的,而“治未病”无疑需要对医道有着更为精深高妙的掌握。



本网声明:
1、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2、本网诊治疾病的文章供参考,不能据此自行确诊和进行医疗;
3、本网转载的文章,在未声明禁止转载的情况下予以转载。图文视频等版权归原作者(平台)所有,如有异议请发邮件至 office@guoshi.ac.cn 联系删除。

关于我们 证书查询 本网声明 邮箱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