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泱泱岷江,峨峨蜀山,惟蜀有才,奇魂磊落。”
成都平原迤逦蜿蜒,与邛崃山脉交接共行,形成众多崇山峻岭。这里既有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强调顺应自然不争不抢的民众传统文化,又有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夺天地造化的“仙山圣地”。
从唐杜牧《阿房宫赋》的“蜀山兀,阿房出”到孙中山《祭蜀中死难诸义士》,四川境内的蜀山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文旅符号和传说所在。
(蜀山代表之一四川瓦屋山远景特写)
中国四川蜀山,山势迂回起伏,云海飞卷奔腾,天地间灵气汇聚,以峨眉、青城、瓦屋、贡嘎、金佛等为代表。川岳之间,传说纷繁,有仙人奇侠。加上还珠楼主撰写的武侠小说《蜀山剑侠传》和徐克执导的电影《新蜀山剑侠》传播,至此,蜀山广为人知。
现实和传说交相辉映,形成了传说中成仙得道的蜀山仙剑派。传说中,蜀山仙剑派多是出家修道之人,也有少数俗家弟子,积极入世斩妖。其修炼方式注重内功和剑术,能追风逐日,御剑飞行,以降妖除魔卫道为己任。其武功平素修身养气,以气御剑,剑气如导弹般千里伤人,如激光般伤人无形。又传说蜀山派建有锁妖塔,用以降服群妖,是蜀山禁地。
回到现实,蜀地蜀山同样传奇。
东汉时期(126—144年),历代公认的道教创始人、道教先师张陵(张道陵)入蜀修炼,在四川大邑县鹤鸣山感应老子降授,在鹤鸣山创立了世界几大宗教中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正一盟威之道(五斗米道),后发展成为中国道教的主要派别正一道。张道陵之后又在青城山设坛传教,鹤鸣青城,仿佛一鸟之两翼,道化西蜀。因此后来普遍认为鹤鸣山是道教的发源地,青城山为道教的光大发祥之地。在两千多年前,共同肩负起道教诞生与弘扬的重担。
明代三才子之首、学者、官员杨升庵曾言:“大邑是蜀之望县,沃野千里,名于三蜀。仙佛同源,荟于二山。”这里的二山之一即为道教发源地鹤鸣山。鹤鸣山作为中国本土宗教道教的发源地,与峨眉山、青城山、瓦屋山等共同组成蜀山的“洞天福地”。
(全球道教主流教派全真龙门派圣地——四川新津老君山山门)
蜀地道教的兴盛,在中国宗教历史舞台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与文学、医药、武术相互融合成为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中国文化源头之一。
道教尊奉黄帝为宗, 从 《黄帝内经》 核心观念 “天人合一”中吸收了防病治病的思想观念,强调在与外界相合的环境中调养生息,因此修道之士普遍兼通丹道和医药。世界医药文化史不可或缺的道教理论家、医药学家和炼丹家葛洪说,“古之初为道者, 莫不兼修医术, 以救近祸焉。”葛洪著作的 《肘后备急方》 中就有关于天花、 结核、 黄疸型肝炎的最早记录,其后道教学者陶弘景所著的 《补阙肘后方》 《效验方》 《本草集注》 以及孙思邈所著的 《千金要方》 都是中国中医药学的重要典籍。
历史的车轮行驶到21世纪20年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阻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已是国之重器。蜀山派文化需要得到传承,蜀医蜀药文化需要大力弘扬,中国“道”文化需要广为传播。然而今日蜀山仅为一个传说。
(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四大道教名山、五大仙山之一之青城山大门)
为此,“蜀山夙道派”应时代之运而创立。夙者,早也,早起劳作而心怀恭敬;经久而长期存在也,遵循大道、自然规律而生存、生长者也。
21世纪,虽仙人不再,但日月所在、道之所行、国之所兴、民之所望,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千百年总是不变。
“蜀山夙道派”掌门龙顺建儒,蜀中人士,出自草根源自民间,幼时疾病丛生多次几殁于医院。乃随父志学习国医谋求家人乡亲少受病魔之苦,15岁便跟随多位70岁以上的民间得道之师在蜀地蜀山之间学习践行,读古书诵典籍识药草,先后师从高维才、杨安全、周仲蕴等并开办中医诊所计10多年,期间又投笔从戎,戍守边疆。平素喜游名山大川,多有大师隐士为友。
蜀山龙掌门,不盲从,不跟随。他“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他“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他坚守正道,踔厉奋发;他胸中有梦,笃行不怠。
工作 QQ:379164472
电子邮箱:office@guoshi.ac.cn
办公地址:成都市金牛区西安中路62号
微信公众号
头条号